2007中国(成都)欧盟中小企业合作与项目孵化洽谈会以128个协议或意向性协议、30多家欧盟企业项目落户、上亿欧元投资的成绩圆满落幕。“政府支持但不主导,政府参与但不干预”,在成都高新区———
会前一天,记者与代伊玲联系,电话里传来的声音十分沙哑:“为筹备会议,已整整半年没有休息好过。”身为欧盟项目孵化中心CEO的她抱歉地说,但仍彬彬有礼、不厌其烦。
欧洽会从酝酿到运作,代伊玲可谓是其中不能不说的人物之一。
缘起:一个企业带回的信息
3年前,代伊玲还是成都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(以下简称“创新中心”)孵化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负责人。一次赴欧让她捕捉到一个信息:欧盟启动的亚洲投资计划二期,将重点推动亚洲与欧盟的中小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,但这其中还少一个中介机构。
她把这个信息带回创新中心。当机立断,作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下设的公益性科技事业服务机构,创新中心起草完成一份项目实施方案,并于2005年5月正式提交给欧盟———第一步在中国召开一次中小企业洽谈会,第二步是建设一个欧盟项目孵化中心,作为平台来承接欧洽会的后续项目跟踪与合作,第三步则是欧盟项目孵化中心运转成熟以后,建设欧盟工业园。“三步走”战略层层递进而缜密,极具吸引力。
最终,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从提交申请的100多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。2006年11月8日,欧盟项目孵化中心在成都高新区成立。这是欧盟在中国的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项目孵化中心,相当于欧盟把中小企业进军中国的窗口放在了成都。
这次机遇之难得,绝不亚于当年英特尔落户成都。因为,现在来华投资的5000多家欧洲企业中,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———中小企业才是国际经贸发展的核心所在。
服务:从接机开始
欧盟项目孵化中心成立仅20天,2006年11月28日,来自芬兰BenewayOy公司向中心递交了入驻申请。
这家生产软件和电子应用系统的公司,需要在中国寻找软件外包业务的合作伙伴。该公司市场总监PaiviVoutilainen从来没来过成都,对中国市场也不了解。2007年1月,在电话、网络密切联系后,她飞抵成都,一下飞机,欧盟项目孵化中心工作人员就出现在眼前……
在异域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情,再享受到6个月免费的办公室,PaiviVoutilainen将信任票投给了成都高新区,她将带来的项目迅速分包给区内巅峰软件等外包企业。
斯洛文尼亚一家仪器安全测试公司,原来依靠德国公司销售代理,现在希望自行开拓中国市场。他们同样找到欧盟项目孵化中心,从接机、住宿、成立办事处、软件服务、寻找合作伙伴信息,到最终在成都设立分公司办理工商执照,欧盟项目孵化中心提供了全流程服务。
“毕业了”———这是对在孵化中心完成草创阶段、独立开始运营的公司的通用说法。代伊玲介绍,一年来,欧盟项目孵化中心先后有意大利、英国、西班牙、芬兰、斯洛文尼亚、法国等国近20家中小企业入驻、毕业,目前在孵的还有3家。张罗希,刚刚加盟欧盟项目孵化中心两个月。这位项目经理介绍她的10来位同事,有英语、德语等专业毕业的,也有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。这支年轻的团队,甚至吸引了某位丹麦驻华官员,他表示任期满后会争取加盟。代伊玲说:“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欧洲国家文化,更好服务欧盟企业将有很大帮助。”
对接:推销从商会行会开始
今年7月,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付学坤等率团行走欧盟8国,“推销”11月成都举行的欧盟中小企业合作与项目孵化洽谈会。
“我们主要联系的不是各地政府,而是当地有影响力的大商会、行业协会等经济组织。”付学坤对欧盟这些经济组织的影响力记忆尤深,“他们在当地企业中可谓一呼百应,在意大利,有家商会迅速邀约了40多个公司老总与我们洽谈。”
之所以这些商会“认账”,付学坤认为主要是“思路对头了”,付学坤一行以中介机构而非政府的身份前往接洽,符合国际惯例。他说,大家总结了一套与欧洲商会打交道的方式:“政府支持但不主导,政府参与但不干预”,这也是此次举办洽谈会的基本思路。
11月8日,英国、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荷兰、丹麦、爱尔兰、西班牙、芬兰、捷克、斯洛文尼亚等11个欧盟国家的经济组织,与成都高新区签署了技术商务合作平台协议。这将使欧盟项目孵化中心的效应“升格”,让成都高新区拥有更务实的国际合作资源———如今签约的经济组织,今后将成为成都高新区进一步走向国际、服务欧盟企业的左膀右臂。 |